致敬老兵,傳承紅色基因
在八一建軍節這個承載無上榮光的日子里,咸寧子龍文武學校與咸安區紅色文化研究會共同譜寫了一曲“致敬老兵”的深沉禮贊。此次活動,不僅是一次對崢嶸歲月的深情回望,更是將滾燙的紅色基因,鄭重遞向未來掌心的一場莊嚴儀式。

陽光灑滿校園,會場莊重而熾熱。當幾位胸前勛章閃耀、身著舊軍裝的老兵緩緩步入時,全場掌聲如雷,久久不息——那是對用青春守護山河、即便卸甲仍挺立如松的前行者最崇高的致敬。歲月風霜刻滿他們的面容,卻壓不彎那融入骨血的脊梁。


校長在致辭中深情贊譽:“老兵是民族最珍貴的瑰寶,‘一朝戎裝在身,終生軍魂入骨’。”老兵胸前每一枚勛章,都是無聲史詩的章節。研究會代表則強調:“讓青少年感受歷史脈搏,正是傳承的命脈所在。”
隨后,老兵們的講述如打開時光閘門。一位解放戰爭親歷者,雖白發蒼蒼,憶起烽火硝煙卻目光如炬:“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換新天”——他描述與戰友在彈雨中堅守陣地,孩子們屏息凝神,眸中映著穿越時空的烽火。另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言語樸素卻重若千鈞:“黃沙百戰穿金甲,不破樓蘭終不還!那時心中唯有保家衛國。”言畢,會場寂靜無聲,唯有敬意在無聲流淌。他們以血肉筑起尊嚴的長城,鋼鐵意志早已嵌入民族記憶的深處。


故事余音中,子龍文武學校的少年們以昂揚之姿獻上心意。武術表演虎虎生風,一招一式盡顯中華魂魄;紅歌合唱聲動云霄,傾訴著對軍旗的熾熱忠誠。老兵們凝視著少年朝氣蓬勃的臉龐,欣慰笑容在皺紋里漾開——那是薪火相傳最動人的見證。


最后,孩子們簇擁老兵,小手輕輕撫過那些沉甸甸的勛章,鄭重行以少先隊禮。老兵們慈愛地輕撫孩子的額頭,囑托無聲卻重如泰山。此情此景,正是: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領風騷數百年”——前輩目光所寄,是后輩肩頭即將扛起的山河萬里。
硝煙散盡處,勛章無言講述著犧牲的分量;少年仰望的目光里,赤誠的星火已然點燃。當子龍文武學校與紅色文化研究會攜手播下信念的種子,我們看見——那永不褪色的忠誠,那浩蕩綿延的守護,將在一代代年輕血脈中奔涌不息,最終匯入民族復興的壯闊長河,輝映每一寸山河無恙的晨光。

